很多英语学习者都有一个同感:当学习达到一定量后,要再上一个层次好像变得很不简单,常有一种事倍功半的感觉,而且,不同英语水平的人要“更上” 不一样的“一层楼”时,都会遇见这个具备共性的问题。究其缘由,没足够的阅读量是根本性的制约原因,由于阅读量不够,至少会导致如下几方面的弊病,从而导致“原地踏步”的境况:
缺少语感
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。一个人讲话像不像英语或一篇文章写得像不像英文,大家能直接觉察到,这就是语感。语感不是天生的,是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并加大的,阅读材料上假如没适量的积累,就很难打造起语感,而没语感,读起文章来就非常费劲,尽管每一个语法都了解,每一个单词都认识,但仍然不可以从整体上赏析、把握一篇文章。
缺少文化背景
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,具备极深的文化底蕴。没语言文化背景,英语学习者就不可以真的完全了解外国文献、顺畅地与外国朋友交流,就是由于不知道英语的风俗文化、思维文化及历史文化,存在着词语、修饰、习用语等方面的妨碍。而文化背景的获得,最佳、最地道的办法还是通过很多阅读各种文章,通过天长日久的积累,从而消除文化上的隔膜。
不适应语言风格
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风格,比如英语中很多地运用被动句,而汉语则习惯用主动形式来表达,假如一个学习者只从理论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而没很多的阅读实践,那样他在阅读过程中就不适应于这种风格,总试图第一用母语思维方法对内容进行“转换”,如此的念书效率显然是不高的,讲出来的英语也是母语式的。
通过很多的阅读,就能克服以上几方面的障碍,这个时候,学习者就会发现英语其实就像母语一样可亲可近,并非想像的那样高不可攀,在不自觉之时,水平已提升了一个层次。那样,具体如何阅读,读什么呢?
1、精泛并举,范围要广。对于比较精彩的文章,要仔细咀嚼,不但要借用于词典等工具,对其中的主要词汇、句型、语法进行透彻地剖析,还要细细揣摸文章的组织结构及它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。这也就需要精读选择的分量不要大,重在“精”。所谓“泛”,就是大面积地阅读,在能理解文章内容的首要条件下,进行广泛涉猎,不必求甚解,只求扩大眼界:社会科学、历史、地理、艺术、风土人情、科技等都可作为阅读范围。如此,既培养了语感,又增加了文化背景常识,达到扎扎实实提升英语水平的目的。
2、尽量地读原著文章。开始直接读原著,会有较大困难程度,可以第一阅读几本简写的小说或故事、英美文学名著,这种简读本因维持原作的风格,文字也多出处在原文,可以增加感性认识,培养并增强语感,再渐渐过渡到读原著,由于原著才是真的的“英语”,通过阅读它,才进入了地道的英语世界,对语汇、语法、句型及文化背景等的理解和学会才有了生机。反观现在国内市面上的一些“阅读练习”材料,更多是汉译英的文字,一则内容熟知,二则译文受汉语影响,不利于真的提升阅读理解能力。
3、要持之以恒。英语作为一种语言,从学会到熟练运用需要一个过程,就像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三五天的美味猛吃,就长得膀大腰圆一样,对英语的学习也贵在坚持。有人算过,阅读水平中等的人,读普通的书,天天读15分钟,一年就能读到20本书。每一个人应该依据我们的状况,天天安排肯定的时间来阅读。只有通过“细水长流”,才能在英语的学习中获得质的飞跃。当有一天你读海外名著就像读《西游记》一样轻松时,那不是你用某个“方法”获得的,而是你“滴水穿石”的结果,此时,制约英语水平提升的“瓶颈”才算真的打破。